继颜值经济、潮玩经济后, “香水效应”逐渐取代“口红经济”,成为 Z 时代的新经济现象,“嗅觉经济”也被投资界誉为“五感经济”中的最后一个蓝海。公开数据显示,2017 年至 2020 年,中国香水消费规模从 61.6 亿元飙升至 125.27 亿元。与此同时,大批国产香水品牌崛起,如气味图书馆、RE调香室、观夏、DOCUMENTS闻献、冰希黎、Scentooze三兔等品牌,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。
到 2030 年,中国预计将成为全球第二大香水市场。中国香水市场将如何演变?上下游的产业版图如何?国产品牌有哪些突破机会?金沙8888js官方邀请专家团成员,Next Beauty 市场传讯总监吴迪女士对中国香水市场的发展进行解读和展望。以下为活动摘要。
Q1:中国香水市场的现状是怎样的?前景如何?
吴迪:据我了解,香水行业最近 5 年的成长非常迅速,2015 年至 2020 年的复合增长率已达到 15% 左右,未来还能提振到 20% 以上。到 2025 年,香水市场有望成长为 300 亿人民币的规模。在此过程中,伴随诸多海外高端或小众品牌进入中国,国内老牌的崛起,以及本土新兴品牌的诞生。在我看来,中国香水市场的发展有以下特点。
- 市场规模成长显著,但尚未成熟。香水产品的使用率明显上升,初次消费的年龄段更年轻化。但是,70%-80% 的中国客户只倾向于淡香水(EDT),且没有复喷习惯,复购率较低。不过,随着 EDT 消费者受过更多嗅觉训练,通常会逐渐关注淡香精(EDP),很多品牌也在通过小毫升产品,培养消费者的补喷意识。在未来,淡香精市场的发力会非常可观。部分品牌的 EDP 已经开始流行,比如欧美的 BYREDO、馥马尔以及国内的闻献。
- 众多香氛品牌进军家居线、身体线等领域。中国的主流消费者追求简单的产品,2000 年后,市场流行的都是中性香水,没有复杂的前中后调。而这一群体也希望,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升级。观夏就是做家居香氛出身的。
- 大型集团深入下沉市场。由于电商的关系,产品的价格更加透明化。国际集团会将二三线城市作为入门型品牌的输出后备,与本土品牌的高端线竞争。
- 线下体验店厮杀激烈。类似话梅、黑洞这样的网红店,大多是标准仓库、轻导购的模式,对消费体验的营造有所缺失,无法令消费者产生情绪共鸣。对香水产品而言,试香体验非常重要。在未来,品牌店铺的装修与服务需要文化层面的升级。
Q2: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有何特点?
吴迪:我们可从上游的原料供应,中游的生产制造,以及下游的品牌销售分别来看。
- 上游行业在技术和人才具有门槛,基本被国际巨头垄断。大企业会建立自己的香料库,品牌表达诉求后,企业提供相应选择;另外还能专门创作和捕捉某种味道,其合成方法会形成专利,也受季节和产地影响。这些巨头也垄断了调香师,而调香师本身就是稀有职业。据我所知,入局上游产业的中国企业并不多,更没有形成集团的头部玩家。
- 在中游制造上,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都拥有生产线。香水是高税产品,如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。
- 在下游,品牌端掌握着全产业链的议价能力。香水产品的定价与材料成本没有直接关系,材料预算可完全由品牌端主导。品牌自身的定位、审美、文化以及对消费者的洞察,才是影响其市场定价的决定性因素。目前,品牌端最成功的仍是少数欧美集团,比如 LVMH 和雅诗兰黛,中国的本土品牌也在成长。
Q3:国产品牌有哪些成长痛点和突破机会?
吴迪:我个人感觉,国产品牌在发展过程中,主要应解决三个痛点。
- 品牌护城河缺失。每年在资本推动下,千千万万的本土品牌崭露头角,但因缺少文化根基,导致消费者对其失去感知,无法建立忠诚度。香水是无用之美,品牌需要定期梳理自身的基因,寻找具有文化认同的消费者。这一点上,可参考奢侈品业服装巨头的做法。
- 产品端尚需升级。我个人觉得这是未来品牌的趋势,产品的品质、味道、包装等,应匹配品牌的定位与价格,不能为贵而贵。
- 缺乏冲击高端市场的能力。突破这点需两个条件:一是有专业的调香师把关,他们是这个行业最宝贵与最稀缺的资产;再是有能表达调香师理念的团队,其人员要具备很好的媒体涵养与文化积累。
关于作者
吴迪女士,深耕于中国美妆营销领域 10 余年。2020 年 5 月至今,在 Next Beauty 担任市场传讯总监,致力于推动海外高端小众品牌在中国的业务。2012 年 9 月至 2018 年 5 月,在欧莱雅中国担任品牌传讯经理,负责全年公关策略、数字内容策略和预算规划,曾与一线媒体、KOL 和明星合作。
金沙8888js官方致力于打造全球知识平台,为需要专业洞见的商业决策者匹配具有一手经验的行业专家,助力他们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做出决策。本文作者曾参与 金沙8888js官方关于“嗅觉经济正当时,口红效应变香水效应”的洞见访谈。如果您想与包括吴迪在内的 GLG 专家库约 100 万专家中的任何一位交谈,请与我们联系。
*以上分析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,格理集团不予置评或背书,并不负责文章中所涉观点的真实性、关联性或完整性。
订阅 GLG 洞见趋势月度专栏
输入您的电子邮件,接收我们的月度通讯,获取来自全球约 100 万名 GLG 专家团成员的专业洞见。